当前位置: > 亚美官网app >

对话孟晓苏:中国房地产见顶了吗?

html模版对话孟晓苏:中国房地产见顶了吗?
相关阅读对话孟晓苏:为什么房价越压越涨?

  袁来如此 | 对话孟晓苏:中国房地产见顶了吗?

  财经五月花

  “住房双轨制”是在房改初期决定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方向,由市场供应商品房,政府提供保障房。既为了实现老百姓“居者有其屋”,也能实现老百姓的共同富裕。那么,在多年房改和调控之后,中国人均的住宅面积大概已经达到40平米,老百姓的刚需满足了吗?

  本期视频,巨浪视线联合财经五月花,特邀“中国房地产第一人”、原中房集团董事长、汇力基金董事长孟晓苏先生与《财经》杂志副主编袁满女士,在《袁来如此》栏目共同探讨“住房双轨制、保障房是否满足老百姓的真实需求”等话题。

  让百姓通过买房成为中产

  孟晓苏表示,让低收入群体可以低价买房,通过房产的增值而进入到中产行列,既实现了居者有其屋,又实现了老百姓的共同富裕。

  孟晓苏:当年我们房改房,老百姓低价买了公房以后,五年左右可以转让,就进入到了商品房领域,他们五年前所建的这种租赁房,租赁满五年的,老百姓也可以去花钱就把这个买下来了。至于买下来的话,政府把原来的土地出让金就收回了,老百姓可以转让了。这一转让,老百姓的房价成倍地增值。这些没房的老百姓通过租赁房,通过保障房的过渡,又把他变成了有房的阶层,他就进入到了中产的行列。随着房价的升值,他的家庭财富也会升值的。

  孟晓苏:我们是设计了一种共同富裕的一种做法。

  袁满:这就是共同富裕的路径。大概在很多年前就提出了一个叫“增加大家财产性收入的一个政策”,实际上那个政策出台之后发现确实存在一个问题,富人越富,因为财产性收入当中有一块是来自于你的投资的嘛,你的基数大,你稍微涨那么几个点你就高,穷一点的人,他本身就没有什么可去投资增值的一些资产,所以这个差距实际上就容易拉大。

  刚才您讲的这种保障性住房居者有其屋,让他有资产,实现他的资产跟着房地产市场发展去增值的这种趋势,也是财富再分配的一种平衡的一个通道或者是说一种路径。

  孟晓苏:虽然我们在别的方面很难说都给大家搞成同样的收入,但是恰恰在房屋的问题上,我们可以设计得让这些低收入的人可以用低价买房,而高收入的人就用高价买房。低收入的这些租赁公房的职工,(当时)他们用2万、3万就买了自己租住的房子,现在的房子都升值到500万、1000万了,这不就造成中产,这不就造成老百姓的财富的60%吗?这才是共同富裕的一种手段。未来我们的住房双轨制要延续房改精神,要继续拿保障房来让相对收入低的群体能够在致富的道路上,让他能够通过房屋能够进入到中产的行列。既实现了居者有其屋,又实现了老百姓的共同富裕。

  中国人均住宅面积达到40平米,老百姓的刚需满足了吗?

  孟晓苏表示,说中国房地产“大顶”将至,这是不了解国情,不能光听这些庸医乱开药。

  袁满:现在中国人均的住宅面积大概已经达到40平米了,广义上存量的房产,有一些统计数据就显示我们要销售是要五年才能消化完。现在行业当中有些声音就预判认为,实际上中国的商业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大顶已经正在形成,有这么一个说法,您认同吗?

  孟晓苏:这个是不了解国情。

  孟晓苏:因为毕竟咱们统计的人均居住面积是按照建筑面积,而西方是按照居住面积,这两者之间差多少一般老百姓不知道,这是一点。再一个,中国老百姓本身是一个人类历史上的定居民族,他们对于房屋到底要求未来的居住面积和居住条件要有多大、有多好,不是现在专家们坐在屋子里能够计算得出来的。

  再加上中国现在是大量的新市民进城,e尊国际官方网站,大量的新家庭产生,这种新家庭又有新理念就是说不跟父母在一块儿住,要买一套房。有些地方,有房有车人家姑娘才嫁,所以这些都成为中国未来老百姓刚需的重要组成部分,并不都是改善性,是刚需。

  有人老说中国的房地产快到顶了,其中的理由就是说中国有多少多少套房卖不出去。

  袁满:对。消化的存量。

  孟晓苏:这个数据本身是错的。

  袁满:您讲讲为什么是错的?

  孟晓苏:去年库存虽然有所增加,但是整个库存也没有那么多,稍微得加把力就把它卖掉了。还有的就是叫做开施工面积,施工面积本身是未来五年有可能产出、有可能不能产出的。更不要说有的专家看走眼了,他把那个施工的面积的平方米看成套数了,于是就出现了说中国有35亿套房卖不出去怎么办,35亿套房都够全世界70亿人,20多亿个家庭,每家一套半了,中国人能闲置这么多房子吗?看走眼了。所以,不能光听这些庸医乱开药。

  袁满:另外是不是还会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,比如说一线城市的情况,还有其它一些地区为了房地产导致地方区域性的泡沫?这个情况确实存在。

  孟晓苏:对,你说得对,有些城市是一个人口减少的城市,特别是农村、小城镇,它的人口不是增加,而是减少。在整个城镇化的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减少,有一部分增加。

  把保障房建到城市边缘,忽视了老百姓的真实需求

  孟晓苏表示,保障房从房改之初就被忽视,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应付国务院套数考核,把保障房建到城市边缘地区,忽视了低收入群体的真实需求。

  孟晓苏:朱总理曾经有个判断,他认为中国应该是50%的老百姓住在保障性住房里面,包括产权的租赁的,到现在我也这么判断。因为我看到主管部门有个30%的保障房的比例。

  袁满:也就是现在政府规划的是大致30%。

  孟晓苏:另外还有20%,社会提供。你比如说拆迁安置房,开发商在开发商品房的时候,弄一套商品房,后面还背着一套不用花多少钱的拆迁安置房。

  袁满:我们目前可以归纳到保障性住房的,这个比例大概能占到市场的多少?

  孟晓苏:如果我们能够达到50%房产是带有一定保障性的,这里面保障性的含量有多有少,它的多少不是因为房地产本身,而是因为老百姓的收入水平,你的收入水平低的,才能享受到保障性住房,包括廉租房也得看收入水平。

  这里面就谈到了关于低收入的老百姓,要为他们来建保障房,虽然房改方案讲得清楚,但是从房改之初就开始忽视,多年不投资。甚至当年保障性住房,当时叫做经济适用房,只占总投资的3%到5%。到了后来我们多年呼吁,到了2011年才开始,这几年建了3000万套,局部地解决了问题。为什么说局部解决问题?这后来才发现,因为国务院考核套数,一些地方政府把这些保障性的安居房建到边缘地区,建到小县城,结果造成了在大城市一套房子价格就能在那里建两套或者三套,他就光为了数字,而忘记了他是市场需求,所以造成了从去年年初中央就开始再三讲,要解决好大城市住房,突出问题,住房关系民生福祉。